[日期:2020-03-06] | 来源:新闻中心 作者:心理康复服务中心 | [字体:大 中 小] |
1.拥抱自己的不良情绪,不置自己于特殊化。
当我们在面对新事物并且要与之共处时,难免出现适应的过程。在网课学习时,并不是所有同学的适应力都很强,我们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仍然处于适应磨合过程中。当适应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反弹时,负面情绪随之而来。所以,当你也因为不适应网课形式而烦躁时,请你先努力平静下来,尝试这样做:告诉自己这只是适应新事物过程中的正常反应,我产生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,出现同样现象的人并不少,当我为情绪找到出口,对网课慢慢熟练起来,不适应的状态会得到改善。
2.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。
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我们更高效。在网课期间,请你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,温馨,不受干扰的学习空间,并与家人沟通在网课学习时,家庭成员不要大声谈笑等。
3.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。
预习教材,标记疑问;调试好设备;提前10分钟坐在电脑前,准备好笔记本和相关资料。
4.认真听课。
认真记录老师讲解的重难点以及自己的理解反思;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,不随意离开电脑,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发言。
5.课后积极反馈。
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按要求提交;归纳一天的课堂所学,整理疑问和笔记,并及时与老师沟通;预习第二天的课程。
6.加强交流。
课余时间加强与老师、同学之间的交流,提出自己的困难,借鉴他们的经验,主动寻求帮助。
7.变化不一定都是坏事,它们是另一个视角的积极信号。
生活中,不论哪一种情况,可能都打乱了我们本来的安排,任何被打乱的安排都会让人们产生不适感。要想不被动的被变化牵着走,敏锐的觉察这些变化,并积极接受出现的变化,做第一个主动调整和安排计划的人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你需要明白,面对变化,偶尔的抱怨可以有,但绝不能让它的程度影响你的新行动;同时你要做好思想准备:变化有可能多次出现,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,受到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件事情,而可能是一系列事情。当我们适应了生活中的变化,我们便又成长了一大步。
1.接受自己的担忧,不要自己吓自己。
疫情打乱学习进度和节奏,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同学即将面临中考与高考,我们免不了会担忧焦虑。当自己陷入担忧而无心学习时,不要过于埋怨自己。在特殊时期,不要无缘担忧自己落后,你要相信,你和其他同学甚至你的竞争对手都面临同一个困难,有一样的感受。
2.把压力与不淡定当做平常练习。
把自己产生的压力与不淡定当作是应对学习中突发状况的练兵,不苛求事事完美,用迎接挑战的心态面对。
3.调整不合理期待,及时调整目标。
无论是传统学习情境还是网课学习,都需要我们细化目标并及时调整,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习。同时,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合理的期待,如好高骛远,破罐破摔等。
4.为压力与不良情绪找到出口。
当我们产生压力或是不良情绪时,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多种宣泄途径(如跑步、听音乐、记日记、倾诉等),避免让压力与不良情绪困扰我们过久。
5.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当压力过大,情绪困扰过度,且自己无法疏解时,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。
1.设身处地与孩子同感共情。寻找具体原因之前,家长们不妨先设身处地与孩子同感共情,即体验孩子的处境,能感受并理解他们产生的情绪情感。共情是打开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第一把钥匙,正如有话说“情绪无出口,道理进不去”,当我们感知并表达理解,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和孩子统一战线去面对问题。
2.排查孩子当下遇到的困难。家长可以和孩子坐在一起,列出当下孩子面临的无法私自处理好的困难并进行评估排序,例如让孩子首先着眼于最重要,最紧迫,或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,然后再慢慢处理剩下的细小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鼓励孩子先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,然后适度给予自己的建议。
3.加强与老师、其他家长以及孩子同学之间的联系,鼓励孩子也多和他们分享感受,进行合作,交流经验。
4.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,奖惩制度和监管措施,设计丰富新颖的居家娱乐活动。
5.对孩子的“无助无望”感及时反馈,多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与闪光点表达对孩子的欣赏与鼓励。
6.避免拖孩子成长的“后腿”。
事实上,在家长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,孩子们已经悄悄长大,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继续扶持,但也更渴望尊重与信任。在尊重与信任中成长的孩子能更确认父母的关爱,也会更自觉地承担自我生活与学习管理。在疫情防控和超长假期地特殊时期,家长不妨适度放手,尊重孩子的节奏和独立空间,让挂在嘴边的“善意提醒和悉心指导”不要事事都表达,时时都出现。
1.明确边界感。
任何社交关系都有一定的边界。这个边界既是生理上的(如过度触碰),也是心理上的(如过度关注)。亲子冲突的原因多样,但追踪其根源,不少亲子冲突产生于越界。虽然家长不是故意为之,但确实让孩子产生被捆绑束缚的不适感。
2.建立同等的对话机制。
当我们处于情绪的支配下时,很容易用不恰当的方式与孩子对话,从而打破对话的平衡。一部分家长选择沉默,不喜欢与孩子沟通;一部分家长习惯于强制型表达,如:“我认为你……这样做才对”;有的家长习惯经验型表达,如:“我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,你这样会……”;有的家长习惯灌输式表达,如:“我认为……,你说是吧”;更有家长习惯敷衍催促式的表达,如:“好了好了,下一步我们……”。当然,不恰当的对话模式还有很多,家长们在与孩子沟通时,不妨多一些积极的微笑,诚恳的询问,具体的肯定,尊重的态度,耐心的引导。
3.不要扩大问题。
在冲突中,我们容易在一句句的争辩中偏离主题,家长要摸清冲突爆发的导火索,引导孩子一起回归最初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。
4.尝试达成妥协或理解。
在解决亲子冲突时,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双方都需要各退一步,或是共同寻求第三种彼此都认同的解决方式。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,家长可以和孩子适时讨论“理解”这个话题。
5.尊重与宽容。
家,应该是一个能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空间,应该是一个疲惫难过时可以休憩的港湾。作为家长,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尊重与宽容的家庭氛围。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底层动机,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,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实现自我。
- 0
- 顶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