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日期:2017-10-24] | 来源:语文 作者:郝一菲 | [字体:大 中 小] |
作者简介:郝一菲,女,世界杯买球那个网站好(集团)有限公司寄宿学校初2018级1班学生,语文科代表。郝一菲从小爱好写作,曾多次参加全国、全市各类征文比赛,获得《今日教育杯》新课程作文征评活动一等奖等奖项。其多篇作品曾先后刊登在《中国少年先锋报》、《多彩校园》等报刊杂志,以及收录进由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天使的指纹》一书中。2013年,郝一菲加入中国少年作家学会成为一名会员。
以下是郝一菲同学的两篇作品!
馒头铺
从我记事时起,我家旁的一条巷子里有一间馒头铺,小小的,被夹在五花八门的大店面之间,很难发现。可怪的是,却常常有长龙似的顾客,顺着巷子排得很深。
一次,我也站在了长长的人群中,想尝尝这馒头是否美味得如此夸张。直到我渐渐地排到铺前,才看清它的面目。店铺确实太小了,三个人挤在中间,一人揉着面团,一人捣鼓着蒸笼,一人忙着将馒头装袋,再双手递到顾客手中。店内很简陋,无任何装饰,全白的墙壁都与馒头融为一体,却格外整洁,令人很难相信这铺已开了七八年了。
等了近一刻钟,我终于走到了高大的笼屉前,负责装袋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婆婆,她亲切地微笑着,熟练地扯下袋子,把馒头一个一个夹进去,又亲手递给等待的人们。站在椅子上拾拣馒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,稳稳地站在椅子上,我却惊讶地发现遮挡在蒸笼后的假肢,难怪他也偶尔靠在墙上休息一下。他揭开最顶上的一层蒸盖,热气浮游在店铺的天花板上,初涉墙壁,雾气回头调转方向,又顺着气流飘出店外,每一层笼屉间不断地有热气在往外倾吐,调合在空中看不分明了。站在老婆婆背后揉面团的老爷爷,不动声色地忙着手中的活儿,不时地看一看老婆婆,又扶一扶男子脚下的椅子。
老婆婆给我挑了几个不烫手的馒头,却还冒着热气,皙白圆润。我即刻咬了一口,的确是纯粹的香气,一天的生活都被这一口一口的留香填补得丰满充实。难言的亲切与温和,绵绵地融逝在口中。
之后的某个夜晚,我在夜色中不知不觉地走到这家馒头铺前,门前不再有客似长龙,可铺里的灯光照旧明亮着,如此空寂难寻,三人忙着整理店铺。这馒头铺广受欢迎,但却依然素朴地存在于街巷一处,小心地经营着一切。三人共挤在小小的空间里,是无声的温情。我不知道人们喜爱它的原因,是喜欢这馒头的口味?还是一片善心?对我而言,最能打动我的,不仅是馒头入口时带来的惊喜,还是三人勇敢率真地面对生活,温馨地呆在一起,不言不语,却能把所有鼓励填充在这一方狭小却温暖的空间里,一个个饱满可人的馒头里。
馒头的余香漫溢在夜空中。
(本文获第十八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初中组一等奖)
最珍贵的夜城
暮色中的太古里褪去了花灯彩照,这座城总算在喧闹后安顿下来,路灯次第点亮一条条街。换掉贴满商业标签的面目,像狠心卸了浓妆,这才是它给我的最终印象。
没有风,空气都是燥燥的,都市的平均律暂停,闲行在人烟稀少的街道,过往路人的脚步声尤为清晰。来,去,你曾悄悄地留给了我一个珍贵的夜城。
最隐蔽的地方有一道很“老”的巷子,没有朋友的指引怕是难以找到这么个有趣的地方。壁上的墙砖是有意做旧的,黑暗中一袭寒意,稍不留神,被故做畸变的石板绊了脚。明显是人们无法从浮华中逃脱,难怪甚是死硬。
似乎错过了游玩的好时机,但我决心继续走一走。
误撞进了一个小院,夜里看不见招牌,恐怕没有招牌。细微的灯光下,一位青年女子从檐下走了过来,微笑着张开折叠椅,邀我们坐下,旁边有一桌子围了俩人,捧着书阅读。或许他们刚走过山川湖海,但在傍晚的月光下与自己得以独处的片刻着实令人垂涎,于是选择囿于昼夜与宁静。融融的灯光温暖了他们安然的面容。
白天,这里是一个小茶院,饭点儿供应些特色吃食。这个时辰,只会支一两张桌椅,便路人歇息停脚逗狗纳凉。
我倾躺在椅背上,和这院主闲聊起来。萧瑟的晚风,让我沉淀了心窗,吱呀吱呀,推开了,正好望见一指宽的圆月,拢聚了星光遥映。
从院主口中闻听,早在以前,这条老街的住户挨个儿迁走,最后剩下他们三两户。人们的复古情怀便依着这些“无志”人士筑开了。可惜无论如何模仿,都觉得生硬。只有最珍贵的夜城,让都市安稳地呼吸,留了一份清闲。
“以此自诩是想给城市纯粹的留白?”
“算是吧!”
......
我借着微光目睹了她一脸沉静的神情,眼眸里容纳了整座城的华光。
院主的爱犬伏在她脚边酣睡,黑色窗棂齐整竖列,木梁撑住了半天青瓦,瓦上侵覆了皎皎的月光。月色很温柔,含括了一座城的嚣浮和岑寂,含括了一份动人的高尚趣致。
一座城给我的感动,不仅仅是午夜时候灯火通明,还有灯熄灭后让你感到的踏实与安稳,像是偶然遇见,又像是在等你赴约,不经意间,慰藉了奔波疲惫的心灵。
最珍贵的夜城,带我走过街头巷尾,却走不完这座城市的尽头。
- 0
- 顶一下